饮酒?其十
陶渊明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
赏析:
《饮酒·其十》是陶渊明对人生经历与价值追求的深刻反思之作。通过回顾过往远游经历,以及对颜回、荣启期等先贤的思考,展现其从世俗奔波到坚守归隐的心路历程,表达对本真生活的执着追求。
一、往昔远游:世俗奔波的写照与反思
1. 远游的艰辛历程:“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诗人开篇回忆往昔那次远游,行程直至东海之滨,路途遥远且漫长,还遭遇风波阻碍。“迥且长”强调空间上的遥远,“风波”象征人生道路的坎坷。这不仅描绘了实际旅途的艰难,更暗示诗人在世俗中追求某种目标时所经历的重重挫折,为全诗奠定对过往经历反思的基调。
2. 远游的动机剖析:“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诗人自问远游原因,推测是为饥饿所迫,为求温饱竭尽全力。但随后意识到,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并不需如此辛苦,稍作努力即可。此句揭示世俗奔波常因基本欲望而起,可人们往往过度追求,陷入无意义的忙碌,体现诗人对过往为生计奔波行为的深刻反思,发现为满足物质需求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与实际收获不成正比,从而引发对人生真正价值的思考。
二、回归归隐:人生价值的重新抉择
1. 对世俗追求的否定:“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诗人担心只为温饱奔波并非获取美名之法,毅然决定停止这种世俗追求,回归隐居生活。“息驾”形象地表达结束奔波、回归宁静的决心,表明诗人认识到世俗追求既无法带来真正的精神满足,也无助于实现人生价值,只有归隐才能寻得内心宁静与自由,标志其人生价值观的重大转变。
2. 坚守归隐的内心笃定:从远游的疲惫与迷茫到回归归隐的坚定,诗人完成思想蜕变。归隐并非逃避,而是主动选择更符合内心需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