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的朝会,结束得异常仓促。
当刘询在一片“陛下仁德”的赞颂声中,略带感伤地宣布退朝时,霍光集团的官员们,一个个面色铁青,灰溜溜地走出了未央宫。
他们感觉自己像是卯足了劲,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不仅没伤到对手,反而把自己给憋出了内伤。
霍光走在最前面。
他的步子,迈得比往常更沉,每一步,都像是在丈量着脚下这片他掌控了十数年的土地。
秋日的凉风,吹动着他宽大的袖袍,却吹不散他眉宇间的阴云。
他没有直接返回大将军府,而是命车夫,绕着长安城,缓缓地走。
他想看看,也想听听。
他想知道,今日朝堂之上的那道诏书,会以什么样的速度,传出宫墙。
然而,其传播的速度,远超他的想象。
长安,东市。
这里是整座都城最繁华的所在,商铺林立,人流如织。
南来北往的客商,游学四方的士子,以及城中的平民百姓,都汇聚于此。
一座茶楼的二楼,临窗的位置,几名穿着儒衫的太学生,正围坐在一起,高谈阔论。
“听说了吗?今日早朝,陛下下了一道诏书,遍寻微时之故剑!”一名年轻的士子,压低了声音,脸上却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此事,我亦有所耳闻。”另一名年长些的士子抚着胡须,点头道,“我有一位远亲,在光禄勋衙门当差。据他所言,陛下在殿上,言及此剑,数度哽咽,情真意切,闻者无不动容!”
“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诗》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陛下此举,深得古风啊!”
“何止是古风!”那年轻士子一拍桌案,慷慨激昂地说道,“此乃大义!我等读书人,所求为何?不就是盼着君王能行仁政,重情义吗?如今,我等终于盼来了!反观某些人……”
他话锋一转,声音里带上了一丝不屑,“某些人,自恃有废立之功,便欲以其女为后,将天家当成他自家的后院!此等行径,与那昌邑王,又有何异?不过是一个乱于内,一个乱于外罢了!”
“慎言!慎言!”同伴连忙制止他。
但周围的茶客们,早已竖起了耳朵。这些议论,像一颗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
而在茶楼之外,街角的一处空地上,一名说书人,更是将此事,编成了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