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走出宣室殿的时候,夜雨,恰好停了。
一轮残月,从乌云的缝隙中探出头来,清冷的光辉,洒在他那张波澜不惊的脸上,映出一片森然的寒意。
他没有再回头。
但刘询最后那句话,却像一根无形的针,深深地扎进了他的心里。
“君父之心,亦当时时体谅臣子之情。”
这是提醒,也是警告。
是在告诉他,我刘询,可以体谅你霍光作为权臣的“忠心”,也请你霍光,体谅我刘询作为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私情”。
这位年轻的天子,用最柔软的姿态,亮出了最坚硬的獠牙。
霍光明白,在“立后”这件事上,他已经输了。
民心、道义、乃至于天子本人的意志,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他如果再强行推进,便不是“辅政”,而是“逼宫”了。
那道界线,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绝不能越过。
三日后,长公主府。
鄂邑盖长公主,以“调停君臣,弥合分歧”的身份,出面了。
她先是入宫,与刘询进行了一次长谈。
言语之间,满是对陛下“重情重义”的赞赏,同时也“委婉”地表示,大将军霍光,也是一心为国,绝无私心,希望陛下能够体谅。
随后,她又去了大将军府,将天子的“仁德”与“为难”,转达给了霍光。
并提出,此事若再僵持下去,恐于朝局不稳,于君臣之道有损。
这番和稀泥的功夫,做得滴水不漏。
最终,一个“两全”的方案,在长公主的斡旋下,达成了。
大将军府,不再提立霍成君为后之事。
而陛下,则可以名正言顺地,将那位南城陋巷里的“故剑”,迎入宫中。
消息传出,朝野上下,一片欢腾。
所有人都称颂大将军的“深明大义”,以及长公主的“贤德”。
然而,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这场看似圆满的妥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暗流。
宣室殿内。
云毅为刘询递上了一份刚刚汇总的情报。
“哥,你看。”云毅指着竹简上的几个字,“霍光虽然退了一步,但他退得,很有章法。”
刘询看着那份情报,眉头渐渐蹙起。
情报上说,就在昨日,霍光以其妻霍显的名义,开始在长安城内,大肆购置田产、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