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元年(虚构年号,此时为公元前32年),春。
孝元皇帝的国丧期,刚刚过去。
长安城褪去了持续数月的哀戚,在新年号的开启之下,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清晨。
天还未亮,整座长安城尚在沉睡之中,丞相府的官署之内,却早已灯火通明。
这里,是整个大汉帝国真正的心脏。
每日,当第一缕晨光尚未照亮未央宫的屋檐之时,从全国各郡县通过新建的驿传系统、八百里加急送抵长安的所有奏章、文书,都会先汇集到这里,而不是宫中的尚书台。
数十名由云毅亲自挑选、并由“以考取士”制度选拔出来的最精干的丞相府属吏,早已在此等候。他们会将这些堆积如山的竹简与帛书,进行初步的分类、整理:
军国大事、边疆急报,送往兵部司;
钱粮赋税、盐铁漕运,送往户部司;
官吏任免、考功评定,送往吏部司;
……
这,是云毅借鉴了后世的“三省六部制”雏形,而在丞相府内设立的、全新的行政体系。
每一个部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极大地提高了政务处理的效率。
而所有部门,最终都只向一个人负责——那便是当朝丞相,云梦侯,云毅。
卯时。
云毅准时出现在了丞相府的正堂。
他已经年过半百,两鬓也染上了风霜,但他的腰杆依旧笔直,眼神也依旧像年轻时一样,平静而深邃。
他会在一个时辰之内,处理完所有的日常政务。
他的面前,摆放着三支不同颜色的毛笔:黑色的,用以日常批阅;红色的,用以标注需要重点讨论的疑难问题;而金色的,则极少动用——因为它代表着丞相的最终裁决。
凡由金笔所批示的政令,便等同于天子诏令,无需再经过任何讨论,可直接下发至全国各地。
这,是先帝刘奭临终前所赋予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辰时。
处理完日常政务,云毅会带着几位核心属官与各部司的主官,举行一场简短的“晨会”,讨论的便是那些被他用红笔标注出来的疑难杂症。
比如今日,户部司的郎中便提出了一个问题:“启禀丞相。会稽郡市舶司上奏:有‘大夏’(巴克特里亚)商人,欲以其国之一种独特的‘琉璃上彩’之法,来换取我大汉三艘中型海船的一年使用权。此事事关重大,下官不敢擅专,特来请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