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天下为公(第1页)

建初六年(公元88年)秋。

因陆上丝路断绝而被困于安息边境数年的正使甘英一行,在收到云易的信件后,终于启程折返准备和吴国船队一起返乡。

当他们再次抵达了这座他们本以为再也不会踏足的异教之城时,这份被迫的滞留,让一心只想远离“蛮夷”的鸿儒贾逵,如同一个被命运反复戏耍的囚徒。

他心中的愤懑与绝望,已积蓄到了顶点。

每日,他只是枯坐在国宾馆的角落,用一种近乎怨毒的眼神,看着那些与罗马人谈笑风生的“同胞”,尤其是那个在他看来早已“以夷变夏”的云易。

距离汉使团归乡的日子,越来越近。

深秋的罗马,充满了离别的气息。

在即将离开罗马的前夕,皇帝提图斯为了表彰这支汉使团为两大帝国的交流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也为了满足他自己那对东方哲学的好奇心,决定在罗马最神圣的殿堂——万神殿,

为云易与菲罗这两位早已闻名于整个罗马思想界的“东西方智者”,主持一场最高规格的公开哲学辩论。

辩论的主题只有一个,那便是从柏拉图到孔子,所有的哲学家们所共同追寻的那个终极问题:——何为最理想的国度?

消息传出,轰动全城。

辩论当日,那座有着完美的巨大圆形穹顶的宏伟万神殿之内,座无虚席。

罗马的元老、贵族、学者、商人……甚至还有许多从帝国各个行省闻讯赶来的、不同肤色的学者与使节。

所有对思想与智慧抱有敬意的人都聚集于此,来亲眼见证这场注定了将会载入史册的伟大思想盛宴。

皇帝提图斯亲坐主位,神情威严,他的左右分别是帝国最德高望重的法学家与哲学家。

而云易与菲罗,则分别站立于那巨大的穹顶之下,辩论台的两侧。

他们的身后,是各自文明无数先贤的灵魂。

气氛庄严而又肃穆。

辩论由菲罗首先发言。

他不愧是当世最杰出的罗马演说家之一。

他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出发,用最严谨的逻辑、最华丽的辞藻,向在场的所有人系统地描绘了一个由“理性”与“正义”所构建起来的完美城邦。

“我以为,”他用一种充满了理想主义激情的声音说道,“一个最理想的国度,其本身应当如同一个健康的‘人’,拥有三个阶层。”

“最高贵的,是‘头脑’——那便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