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太和殿奏报定国策2(第1页)

刘秀才连忙回道:“回王子,新城学堂(安城、宁城、康城各一所)均修建木房,现已建完主体,桌椅、书本、笔墨下月便能配齐;师资方面,臣从流民中寻得识文断字者四十六人,经三个月培训(学习教学方法、华夏律法)后,可当助教,辅助老教师教学;再从老城调派二十位经验丰富的先生,目前师资足够应对教学需求。正如古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臣定不负大王与王子的期望,培养出更多‘知礼、懂法、能做事’的实干学子,为华夏国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大王点头道:“教育是百年大计,你要用心对待每一位学子,不可因他们是流民和奴隶子弟便有所轻视。农作之事,赵部长,今年秋收情况如何?虽遭天灾,能否保证百姓温饱?”

农业部部长赵永村出列,他裤腿上还沾着泥土,显然刚从田间赶来,手中捧着秋收账本,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喜色:“启禀大王,臣赵永村奏农作之事。今年秋收已近尾声,虽遭倒春寒的天灾,却也做到了‘颗粒归仓’——各城共收粮五十四万石,其中永夏寨的万亩荒地(去年开垦)种了荞麦与燕麦,收粮十五万石;新城周边的农田种了粟米、高粱,收粮八万石;军屯收粮三万石;老城的农田收粮二十八万石。虽比去年少了三分之一,却也够全国百姓(二十六万余人)食用两年,无需担忧饥荒。”

他翻开账本,指着其中一页:“秋收后,臣便要组织各城播种冬小麦与油菜,冬小麦明年五月可收,油菜可榨油,能补充百姓食用油需求。臣常对农夫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要肯下力气,仔细照料庄稼,土地便不会亏待咱们。今年永夏寨有个流民农夫,将一亩荒地种得亩产粟米两百斤,比老农夫还高,臣已让他给其他农夫传授经验,带动大家提高收成。”

财政部长赵大江连忙上前补充,他手中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声音清脆:“启禀大王,臣赵大江奏财政之事。此前接收流民,共消耗粮食五万石(用于施粥、分发口粮),此次秋收已补回,且有四十九万石盈余,全国粮食储备已达一百九十六万石(永夏寨存粮二十一万石,新城各运存两万石,国库存粮一百六十九万石),根据新旧粮替换储存规定,税收的新粮已全部运抵国库存放,各城也将优先消耗旧粮,目前来看各城储备的粮食足以应对不时之需。另外,流民务工创造的价值——如开荒(每人每日开半亩地,得积分两分)、建城(搬运石料、砌墙,得积分三分)、织布(每日织一匹布,得积分四分),共为朝廷增收白银五千两、布匹三千匹,虽不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