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三日,陆临川都在上书房内埋首于新报稿件的撰写与审定。
终于在四月的最后一日,所有用于宣传国债、澄清谣言的文稿悉数完成。
看着手中这叠由方文同等人执笔、自己参与构思定调的文章,陆临川感到一丝欣慰。
这些文章风格各异,却有着共同的优点:深入浅出,文笔精妙。
有为市井百姓编写的通俗白话小故事,情节生动,道理明晰。
也有为读书人准备的音韵和谐、引经据典的骈文,逻辑严谨,气势充沛。
在这次稿件撰写中,陆临川有意识地运用了一些后世广告传播的理念。
将核心信息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或文采斐然的论述中,避免生硬说教。
方文同等人仔细翻阅着最终的定稿,眼中也流露出惊讶。
回顾这几日与陆学士反复讨论、修改的过程,众人无不感叹,若非他的点拨和框架,单凭他们自己,绝难写出这般兼具通俗性与深刻性、说服力与感染力的文章来。
陆临川由衷地称赞道:“方大人此文,情理交融,论据确凿,文辞更如行云流水,实在是上乘佳作,堪称骈文典范。”
“诸位同僚的文章亦是各具风采。”
“此次稿件能成,全赖诸位呕心沥血,文采斐然,陆某感激不尽。”
他放下文稿,环视众人,语气转为郑重:“不过,诸位也需有心理准备。”
“这些文章一旦刊印发行,恐怕会引来攻讦弹劾。”
参与撰写的十二位官员,无一例外都在各自的文章后署上了姓名。
此举无异于将自己与这备受争议的国债之策紧紧绑在一起,暴露于风口浪尖。
有人甚至半开玩笑地感慨,日后或许会被世人称为“国债十二君子”。
方文同闻言,神色坦荡:“陆学士不必为我等担忧!”
“若我等惧怕攻讦弹劾,当初接到征召入上书房行走的旨意时,便不会答应前来!”
“既然来了,便是心甘情愿要为这利国利民之事尽一份心力。”
“区区毁誉,何足道哉!”
其余众人也纷纷点头应和,脸上皆无惧色。
他们起初对国债之策也曾心存疑虑,但这几日参与撰文,为了将道理讲透,不得不深入研究国债的运作、抵押、偿还等环节,查阅了大量户部旧档和数据,此刻已发现这确是为解朝廷燃眉之急、稳固国本的良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