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笔直的主街由平整的青石板铺就,干净整洁,几乎看不到垃圾污水。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鳞次栉比!
最多的,便是各式各样的漆器行、漆作坊!
大的店铺门面气派,橱窗里陈列着精美绝伦、流光溢彩的漆器成品:屏风、几案、食盒、妆奁、甚至小巧的摆件,图案繁复,色彩绚丽,在阳光下闪耀着温润而深邃的光泽,吸引着过往行人和客商驻足观赏、询价。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独特的、混合着生漆微辛与桐油清香的浓郁气味,这是同会县如今最鲜明的烙印。
除了漆行,绸缎庄、粮铺、酒楼、客栈、铁匠铺、药铺…各行各业,应有尽有,生意兴隆。
街道上人流如织,摩肩接踵。
本地居民穿着干净体面的布衣,提着菜篮,或匆匆赶路,或悠闲交谈;操着各地口音的客商,或驻足店前讨价还价,或指挥伙计搬运货物;更有不少身着儒衫的读书人出入于书肆和茶楼。
孩童的嬉笑声、商贩的叫卖声、车马的粼粼声、讨价还价的喧哗声…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机的市井交响。
武阳和诸葛长明牵着马,如同两滴水融入这沸腾的海洋,沿着主街缓缓前行。
武阳的目光贪婪地扫过每一处熟悉的角落,又惊喜地发现许多崭新的景象。
他看到当年他主持规划、如今已扩建数倍的漆器交易市场,人头攒动,交易火爆;看到几处新开设的学堂,传来朗朗读书声;甚至看到一处官办的医馆,门前排着长队…
“主公请看,”诸葛长明指着远处一片繁忙的工地,那里正在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观其规制,非衙署,非庙宇,倒似一处大型的…工坊?”
武阳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工地上工匠如蚁,木料砖石堆积如山,已能看出宏大的框架。
他心中了然,解释道:“先生好眼力。此乃官府牵头,联合几家大漆行共同筹建的‘百工院’。旨在汇聚能工巧匠,专研漆器新技,传授学徒,统一工艺标准,以保我同会漆器品质长盛不衰,引领天下风潮。此议,还是当年我离任前,与几位乡绅议定的雏形,不想徐安县令竟真的将其付诸实践了。”
诸葛长明眼中露出由衷的赞赏:“集研发、传承、标准于一体?妙!此乃固本培元、长治久安之策!这位徐安县令,是位能吏!不仅守成,更有开拓之志!”
两人继续前行,在一处悬挂着“徐记老号”金字招牌、门庭若市的大漆行前驻足片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