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农业机械研究所的主楼前,气氛肃穆而热烈。这座苏式风格的砖混建筑,厚重方正,此刻沐浴在朝阳下,楼顶竖立的巨幅标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格外醒目。楼门上方悬挂着红底黄字的横幅:“热烈庆祝我所农机革新成果展示与技术交流暨表彰大会胜利召开!”
通往主会议室的走廊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墙壁上贴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等红色标语。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和墨水的味道。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卡其布工装的技术员们,夹着笔记本,步履匆匆,脸上带着难得的郑重和一丝兴奋,低声交谈着走向位于主楼二层的中心会议室。间或有穿着笔挺深色呢子中山装、干部模样的人走过,气氛显得格外庄重。
中心会议室是全所最大的会场。主席台铺着墨绿色的绒布,上方悬挂着主席像和红旗。所领导——所长刘振邦、党委书记赵志刚与总工程师李为民等已端坐其上,表情严肃中带着期许。台下,长条木椅分区域摆放,各科室人员按顺序落座。前排是各研究室的主任、高级工程师以及特邀的几位老技工代表,后面是普通技术员和行政人员。窗户敞开着,初夏的风带着杨树新叶的气息吹进来,也无法驱散会场里酝酿的严肃与期待。
会议由总工程师李为民主持。他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声音透过略显刺耳的麦克风传遍会场:“同志们!在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所广大技术人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在农机具的革新改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成果!”他的开场白热情洋溢,充满了留苏专家特有的条理感。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就是要展示这些成果,交流宝贵经验,表彰先进,鼓舞士气!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首先上台的同志——深耕犁改良项目组的代表,张卫国同志!”
掌声中,一个身材敦实、皮肤黝黑、一看就常跑田间的技术员走上讲台。他没有华丽的辞藻,直接亮出了实物——一张大幅的手绘结构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改良前后的犁体曲面形状对比,还有几张不同土质下犁地深度的对比照片。
“我们小组针对华北地区粘重土壤耕作阻力大、效率低的问题,”张卫国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田间地头的质朴,“对传统步犁的犁铧曲面角度和犁壁形状进行了优化设计。”他指着图纸上的关键部位,“大家请看,这里,我们将入土角从原来的35度减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