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技术大楼的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热烈。椭圆形的长桌旁坐满了人,约莫三十余位。与会者清一色穿着深色中山装或工装,胸前别着代表证。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烟草味和纸张油墨的气息。
主位端坐着本次会议的最高领导:一机部农机局的张副局长。他左手边是本次会议的技术总召集人吴教授,右手边则是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的赵厂长,一位脸庞黝黑、目光锐利的老军工。其余参会者,囊括了国内内燃机领域的顶尖力量:清华大学的刘教授、哈工大的孙总工、上海柴油机厂的钱总工、天津动力机厂的高工、长春汽车研究所的梁研究员等,以及一拖厂自身的骨干工程师们。陈青禾和周正明的位置安排在后方稍侧的位置。
会议没有冗长的开场白。张副局长环视全场,声音洪亮:“同志们,时间紧,任务重。国家急需新一代中型轮式拖拉机,要求是:马力足、油耗低、皮实耐用!今天这个会,就是要把动力系统这个心脏的方案定下来!各家都带来了自己的构想,畅所欲言,有什么说什么,把真本事都亮出来!吴教授,您主持技术讨论。”
吴教授点点头,翻开议程:“好。按提交材料的顺序,我们先请长春汽车研究所的梁研究员介绍他们的方案构想。”
梁研究员起身走到挂图板前,挂上一张精心绘制的图纸。他的方案基于对苏联ДТ-54履带拖拉机发动机(国内仿制型号为“东方红-54”所用)的深度改进,核心思路是扩缸增程:在现有缸径基础上,通过优化燃烧室形状(采用浅ω型)和略微加长活塞行程,提升压缩比和单缸排量,目标是将功率从54马力提升至65马力左右。他强调了对现有成熟生产线的继承性,改动相对可控,风险较低。
接着,上海柴油机厂的钱总工提出了强化增压方案。他们计划在现有成熟的4115型柴油机(仿自苏联A-41)基础上,增加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废气涡轮增压器,目标是利用废气能量提升进气压力,期望功率提升20%-25%,达到60马力以上。钱总工着重分析了增压带来的热负荷增加问题及初步的冷却方案构想。
天津动力机厂的高工则展示了双燃料(柴油/煤气)的构想,主要针对燃料供应紧张的地区,但其结构复杂性和动力性能的折损也引发了讨论。
每个方案介绍后,都伴随着专家们热烈的提问和讨论:
“梁工,扩缸增程后,活塞环的可靠性如何保证?连杆强度是否足够?”
“钱工,你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