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期许和那支温润的钢笔,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深深注入陈青禾的心田。他不再是那个带着隔阂的“异乡人”,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要学好本事,多做实事,才对得起这份信任和重托。
学习,成了他工作之余的主旋律。绘图板旁堆叠的书籍越来越厚,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以国内能接触到的为主)。他不再仅仅依赖资料库的检索,而是真正沉下心去理解、推导、融会贯通。遇到技术难题,他习惯性地先自己思考、查阅资料。这段时间,他凭借扎实起来的基础和偶尔的导师指引,又协助解决了联合机传动轴在特定转速下的共振异响问题,优化了水泵样机沉渣腔的快速拆卸结构,甚至还帮隔壁实验室改进了土壤湿度测试仪的电路稳定性。他的“点子多、基础好”的名声,在研究所内部更加响亮。
金秋十月,举国欢腾。十台经过优化改进、焕然一新的“红星-1型”联合收割机,披红挂彩,整齐地停放在研究所大院,整装待发。它们将作为农业机械化成就的代表,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陈青禾作为核心设计成员之一,有幸参与了天安门广场前的彩排预演。夜幕下的长安街华灯璀璨,当那十台钢铁巨兽披着伪装网(白天演练),在雄壮的进行曲中,以整齐划一的队形、沉稳有力的姿态隆隆驶过观礼台前时,突然,广场上的广播声变得格外激昂:
“现在通过广场的,是我国工人阶级和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丰硕成果——农业机械化方阵!走在最前列的,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红星-1型’谷物联合收割机!它们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装备保障!”
陈青禾站在人群中,胸中激荡着难以言喻的自豪。这不再是图纸上的线条,而是凝聚了他们无数汗水、承载着亿万农民希望的国之重器!
国庆过后不久,陈青禾请了几天假,揣着攒下的工资和奖金,去百货大楼买了一辆崭新的“永久牌”28大杠自行车。骑着锃亮的自行车回到家,在父母惊喜的目光和邻居们羡慕的议论中,他又一次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庆典的激情沉淀后,陈青禾的生活回归到研究所的日常节奏,却增添了更明确的目标。他利用一切碎片时间,终于学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他现在正在看《航空发动机原理与结构》,没错,这本书还是从“睡神”手中借的,高兴的睡神以为他又要出什么研究成果了,二话没说立马借给了他。这也是没办法,现在能接触到的国外的专业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