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查案司的血腥味还未散尽。
一场看不见的风暴,已然在京城的另一端悄然酝酿。
国子监。
这里是大夏王朝的文脉所在,是天下士子的最高学府。
与查案司的肃杀不同,这里古柏森森,碑林矗立。
空气中永远都弥漫着一股,混杂了墨香与圣贤教诲的宁静而又庄严的气息。
然而今日,这份宁静被一阵整齐而又压抑的马蹄声彻底打破。
皇帝的御驾在一众大儒、博士以及数百名监生无比震惊的目光中,缓缓地驶入了这座数十年都未曾有过天子亲临的学府。
这在大夏是一种表示对"文教"予以最高尊重的礼遇。
国子监祭酒宋濂,这位早已年过七旬、桃李满天下、被誉为"天下读书人宗师"的老者,亲自率领着所有教习,于孔圣先师像前恭迎圣驾。
他须发皆白,身着一袭洗得发白的祭酒大袍,身形虽然有些佝偻,但那腰杆却挺得如同一杆饱经风霜的毛笔。
面对天子,他表现得不卑不亢。
礼数周全到了极致,但那双浑浊的老眼中却始终带着一种属于文人领袖的,淡淡傲骨。
他跪拜的是皇帝的身份,而非赵辰这个人。
赵辰早已换下龙袍,身着一袭略显朴素的青色常服,亲自上前扶起了这位足以做他祖父的老人。
他没有摆出丝毫帝王的架子。
"宋祭酒,"赵辰的声音温和而又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
"朕自登基以来日夜忧思,唯恐有负先帝托付,有负天下苍生。"
"今日朕前来不为他事,只为向祭酒、向国子监的诸位大贤请教'治国安邦之道',请教'何为君臣之礼,何为祖宗之法'。"
他姿态放得极低。
仿佛他不是一个皇帝,而是一个在治国之路上遇到了困惑,前来向圣贤求取真经的虔诚学生。
宋濂,这位一生都以"传承圣人教诲,匡扶社稷"为己任的老人。
看着眼前这位态度谦恭的年轻帝王,那古井无波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动容。
将皇帝请入了平日里自己讲学的"明伦堂"。
君臣二人于蒲团之上相对而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