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休整3(第1页)

林风深知,完全依赖后方补给风险巨大,且远水难解近渴。

必须在根据地内建立一定的供给,尤其是军工生产。

西山坳更深处,一片被严格警戒的区域被开辟出来。

这里,便是新一军军工最初的“修械所”。

条件极其简陋,几间用茅草和木头搭起的工棚,就是全部厂房。

负责人是一位姓胡的老技师,曾在汉阳兵工厂工作过,是费尽周折才请来的宝贝。

他手下聚集了二十几人:有部队里对机械感兴趣的士兵,有从附近城镇招募的铁匠、铜匠、木匠。

家底更是寒酸:主要是几台依靠人力脚蹬的简易机床、一些铁锤钳等手工工具,以及一个小型锻炉。

原料则来自于收集起来,从民间收购的废铜烂铁,以及后勤部门特意节省下来的一些钢材、火药。

工作的第一步,是从最简单的维修开始。那些从战场上带下来的步枪,被仔细拆卸,能用的零件清洗、修复,无法修复的则作为配件。

老胡带着徒弟们,一锤一锉,小心翼翼,让一支支废枪重新焕发生机。

紧接着,是复装子弹。

收集来的铜弹壳,经过清洗、整形、安装底火、填充发射药、压上弹头,一颗颗新子弹就这样在极其原始的条件下诞生了。

虽然产量低,质量也参差不齐,但这意味着部队在极端情况下,有了一定的弹药续战能力。

更大的挑战是制造手榴弹和地雷。

弹体采用铸铁,然后手工打磨,内部填充黑火药,木柄精心制作,安装拉火引信。

每一个步骤都充满危险,工人们操作时屏息凝神。

当第一批土造手榴弹在试验场成功爆炸时,整个修械所都沸腾了!

这标志着他们具备了攻击性武器的自制能力。

随后,迫击炮弹的仿制也被提上日程。

这需要更高的加工精度和更稳定的引信技术,困难重重,但老胡和他的团队没有退缩,日夜钻研、试验。

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设备落后,原材料短缺,尤其是优质钢材和烈性炸药,制约了产量和质量,技术工人缺乏,需要长时间培养。

林风对这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他经常来到这,了解进度,解决困难。

他特批给修械所最好的伙食标准,尽力为他们搜寻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他鼓励老胡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