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的质疑如同冰冷的冬雨,浇灭了明德堂因报道而生的短暂燥热,却也让所有人的心志在压力下淬炼得更加坚韧和清醒。
愤怒与委屈过后,是破釜沉舟般的决心。张景“用数据说话”的指令,成为了整个明德堂行动的最高纲领。
以往略显随意的病历书写习惯被彻底颠覆。张景亲自设计了一份极其详尽的电子病历模板,录入“黄素系统”。
模板要求不仅记录主诉、现病史、望闻问切(舌象要求拍照上传,脉象需选择标准化描述),还必须尽可能收录患者提供的西医检查报告(化验单、影像报告等)扫描件,并设立专门的“疗效评价”字段,要求复诊时必须对比初诊,客观记录症状、体征及指标的变化。
这项工作极其繁琐,耗时耗力。最初几天,无论是张景、黄彪还是学员们,都感到极大的不适应,看诊效率似乎变慢了。
“太麻烦了!看个病还得填这么多条条框框!”黄彪又开始抱怨,但对数据重要性的共识让他只能一边嘟囔一边努力适应。
学员们则承担起了大量的辅助录入工作,他们需要将老师手写的处方和要点快速、准确地输入系统,还要协助患者扫描上传各种报告。这个过程本身,又是一次对疾病认识和诊疗思路的深度复盘。
桂翠成为了这场“数据战役”的核心指挥官。她不仅要确保所有数据准确录入,还要学习如何从海量信息中进行提取、筛选和初步分析。她几乎住在了电脑前,双眼紧盯着屏幕,各种表格和数据成了她新的伙伴。
“张医生,您看这个,”几天后,她兴奋地指着屏幕上的筛选结果,“这是我们最近一个月治疗的27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您说的辨证分型统计,脾胃虚寒型的占了将近六成!
他们用的方子虽然各有加减,但核心都是黄芪建中汤、理中汤这类温补的方子为主。”
张景凑过去看,眼中露出赞许:“很好!继续统计他们的主要症状缓解时间和有效率。”
又过了几天,桂翠有了更重要的发现:“还有这个,15例失眠患者。我们发现,凡是辨证为心脾两虚、用了归脾汤加减有效的,
其治疗前的脉象数据里,‘细’和‘弱’的出现频率非常高!而用酸枣仁汤或黄连阿胶汤有效的,脉象则更多见‘数’或‘弦细’。”
这已经开始触及“脉证相应”的深层规律了!虽然样本量还小,但已显露出巨大的研究价值。
最大的挑战和亮点,依然来自小雅的病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