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铃响前五分钟,张景在一位学院助教的陪同下,走进了教室。他依旧是一身简单的深色便装,与讲台上常见的西装革履的教授们风格迥异。
他手里没有厚厚的讲稿,只拿着一个轻薄的笔记本电脑和一个优盘。
他平静地走上讲台,放下电脑,连接投影仪,目光沉静地扫过台下。教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有好奇,有审视,也有几分不以为然。
“同学们,下午好。”张景开口,声音平和,却自带一种沉静的力量,清晰地传遍教室,“我是张景,明德堂中医诊所的医生。
很荣幸受学院邀请,来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经方临床运用的点滴心得。”
没有冗长的开场白,没有头衔的罗列,直接切入主题。
“经方,指的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中的方剂。大家应该都很熟悉,甚至能背出许多方歌诀。”
他操作电脑,投影上出现“桂枝汤”三个大字,“比如这个,桂枝汤,‘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条文,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比我要背得更熟。”
台下响起一阵轻微的、带着自矜意味的笑声。确实,这是基础中的基础。
“但是,”张景话锋一转,目光变得锐利起来,“背熟了条文,就一定会用桂枝汤吗?就能用对吗?”
他点开下一页PPT,上面是一个简单的病例模拟:
【患者,男,28岁。淋雨后发热(T38.1),微恶风,汗出,头痛,周身酸楚。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请问,这个病人,该用什么方?”张景问道。
台下立刻有学生抢答:“桂枝汤!太阳中风表虚证!典型!”
许多人也纷纷点头,这太简单了。
“很好。”张景点点头,随即又点开下一页,病例增加了信息:
【患者补充:口干,微渴,咽喉略感不适。】
“现在呢?还用桂枝汤吗?”
台下安静了一些。有学生犹豫道:“有点化热伤津的迹象了?或许…加点儿葛根、天花粉?”
“或者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张景不置可否,继续点开第三页:
【患者再补充:虽汗出,但汗出不多,且感觉汗出后反而更怕风,伴有轻微鼻塞流清涕。】
这一下,台下彻底安静了,先前抢答的学生也皱起了眉头。症状变得有些复杂和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