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黄河的悲鸣(第1页)

一九三八年,六月初。

河南,中牟县附近。

空气中,麦子成熟时特有的、干燥而又香甜的气味,越发浓烈

金色的麦浪,在初夏的微风中,一起一伏,如同无边无际金色的海洋。

这是一个,本该属于丰收和喜悦的季节。

但对于陈墨和孙连仲第二集团军的残部来说,这片丰饶的土地,却像一个巨大充满了未知的陌生迷宫。

他们成功地从徐州的包围圈里,跳了出来。

但代价,是几乎被打光了所有的建制。

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在突围之后,经过再次初步收拢和战争,原本近六万人的部队,还能拿起枪的已不足一万五千人。

池峰城的31师,更是只剩下了不到三千个骨架子。

此刻,他们就在这片无边无际的麦田中,进行着短暂的、却又无比珍贵的休整。

士兵们三三两两地倒在田埂上,贪婪地,呼吸着这充满了和平气息的空气。

很多人,甚至直接躺在麦秆上,就那么沉沉地睡了过去。

鼾声,此起彼伏。

这是他们近两个月来,睡得最安稳的一觉。

没有炮声,没有枪声,也没有随时可能从黑暗中刺来的敌人的刺刀。

陈墨坐在一棵孤零零的老槐树下,正低着头,用一根磨尖了的树枝,在地上画着一幅简陋的地图。

他的伤,在林晚的照料下,已经好了大半。

他那张曾经白皙的脸,被硝烟和烈日熏烤出了一层健康的、黝黑的颜色。

眼神也早已褪去了书生气,变得深沉而又平静。

他在复盘。

复盘整个徐州大突围的路线。

他将自己沿途看到的村庄、河流、道路,与脑海中那张巨大的、属于21世纪的电子地图,一一对应。

他发现,李宗仁长官的指挥,堪称神来之笔。

几十万大军,能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从几个看似不可能的缝隙中,成功地钻了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军事史上的奇迹。

但是,一个新的更巨大的疑问,也随之在他心中升起。

日军,为什么没有追上来?

以土肥原贤二和板垣征四郎那些师团的机械化行军速度,他们完全有能力,死死地咬住突围出来的国军主力,将其彻底歼灭在这片无险可守的豫东大平原上。

可现在,他们却仿佛集体消失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