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的杂音和灰尘暂时被关在“景德轩”的门内。郑小河的生活重心不得不暂时挪回云南路。新店的筹备千头万绪,但“清爽理发室”的日常营生也不能落下,那是她目前唯一的现金流来源,更是她最可靠的伪装。
这日午后,一位生客上门。介绍人是之前一位老主顾,说是永安百货公司某位经理的太太,姓吴,晚上要参加一个重要酒会,需得做个相称的妆发。
吴太太年纪约莫三十五六,保养得宜,穿着剪裁精良的墨绿色丝绒旗袍,外面罩着软毛开衫,仪态端庄,眼神里带着商场人士家属特有的精明与审视。她坐下后,并不急于说明要求,而是先透过镜子,细细打量着郑小河和她这间略显逼仄却收拾得干净妥帖的小店。
“李太太说郑师傅手艺好,人也稳妥。”吴太太开口,声音温和,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场,“今晚的场合比较正式,来的多是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妆面既要大方得体,又不能太过死板。郑师傅可能把握?”
郑小河迎着她的目光,不卑不亢地微笑:“吴太太放心。妆发是为了衬人,不是为了抢镜。您底子好,气质又佳,我会根据您的脸型和今晚的衣着,设计最合适的样式。”
这话说得熨帖,既肯定了对方,也显出了自信。吴太太眼底闪过一丝满意,微微颔首:“那就有劳郑师傅了。”
郑小河沉心静气,仔细端详了吴太太的脸型轮廓、肤色和五官特点,又询问了她旗袍的具体颜色和款式,心中很快有了计较。她没有选择时下流行的浓艳舞台妆,而是侧重于提升气色和轮廓感。
她用自己“特制”的、轻薄贴服的粉底均匀肤色,巧妙利用深浅不一的阴影粉勾勒出立体的五官,眼妆用色克制却极显神采,唇膏选了一支与丝绒旗袍相得益彰的哑光正红,瞬间提亮了整个妆容。发型则梳了一个低矮优雅的法式发髻,几缕精心卷烫的发丝自然垂落颈侧,平添几分妩媚。
整个过程,郑小河手法熟练,态度专注,偶尔与吴太太交流几句,也都是关于保养和妆容的贴心话,并无多余打探或奉承。
吴太太对着镜子左照右照,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深。镜中的自己,光彩照人,却毫无风尘之气,那种经由高超技艺修饰出的、近乎本真的美丽,最是难得。
“郑师傅果然名不虚传!”吴太太由衷赞叹,语气热络了许多,“这手艺,放在南京路、霞飞路那些大沙龙里,也是顶尖的。窝在这小店里,真是屈才了。”
郑小河一边收拾工具,一边谦和地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