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筹谋(第1页)

“景德轩”的钥匙揣在怀里,像一块温润的玉,带着沉甸甸的实感。郑小河站在紧闭的店门外,透过玻璃望进去。空荡荡的博古架蒙着薄灰,阳光透过高窗,照亮空气中浮动的微尘,寂静里透着往日繁华褪尽后的寥落。

她深吸一口气,推开沉重的店门。门轴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在空旷的店里显得格外清晰。

这一步迈出,便再无回头路。不仅仅是需要投入她几乎所有的积蓄,更是将“郑小河”这个身份,更深入地嵌入这孤岛的肌理之中。

她没有立刻开始大兴土木。而是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就待在空店里。从清晨到日暮,拿着皮尺和炭笔,一点点丈量尺寸,在纸上勾勒草图。超越时代的审美和功能理解,此刻悄然流淌于笔尖。

她不要西式的全然革新,也不要中式的固守陈旧。她要的是一种融合——保留原有木质结构的温润底蕴和博古架带来的空间层次感,融入更舒适私密的区域划分、更合理的光源布置、以及更符合人体工学的操作区域。

草图改了又改。护理区需相对独立,用纱帘和移动屏风与美发区做柔性隔断;等候区利用原有的花梨木茶几和沙发,营造放松氛围;展示柜则巧妙利用部分博古架,陈列她的“特制”产品和高级工具。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务求在有限的条件和预算下,达到最佳效果。

设计稿初步定型后,她开始寻找工匠。她没有选择洋行里那些报价高昂的装修公司,而是通过苏老板的介绍,找到了几位在业内口碑甚好、手艺扎实的中国老师傅。

领头的木匠姓鲁,约莫五十岁,手掌粗糙,眼神却透着匠人特有的专注和审视。他拿着郑小河的图纸,看了许久,花白的眉毛微微蹙起。

“郑小姐,你这图样……有些意思。”他指着护理区计划放置的一张可调节躺椅的草图,“这玩意,老朽倒是没打过。还有这些柜子的高低尺寸,似乎也格外讲究?”

郑小河早已准备好说辞,语气恭敬却坚定:“鲁师傅,都是为了让客人更舒坦些。我常给那些太太小姐们服务,知道她们的习惯。这躺椅的图样,是我参照国外画报上看到的,稍做了改动,还得靠您老的手艺来实现。尺寸也是反复量过,务必让操作的人省力,躺着的人安心。”

她的话既抬高了老师傅,又点明了设计的实用性源于实际经验,并未显得过于突兀。

鲁师傅沉吟片刻,点了点头:“成。样子是新鲜,但道理是通的。料子用实木,保证给你做得稳当结实。”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