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码头工人的罢工潮(第1页)

化工厂“事故”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其引发的第二波震荡,却以另一种更猛烈、更广泛的形式,在上海滩的血管——黄浦江边的码头上爆发了。就在事故见报后的第四十八小时,伯恩金融公司控股的“礼和码头上”,数百名装卸工人如同压抑已久的火山,骤然喷发。他们扔下货钩,扛起写着“反克扣、要活命”、“抗议毒气泄漏危及工友”的简陋标语,堵塞了泊位通道,愤怒的声浪甚至压过了江轮的汽笛。黛·拉图尔站在距离码头不远的一栋商号二楼窗口,用望远镜冷静地观察着这片突如其来的混乱。她投下的那颗“化学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超预期,竟然掀起了工人运动的巨浪。这究竟是纯粹的巧合,还是那只“军统之鱼”顺势而为,将计就计,将一起可控的“事故”催化成了一场针对伯恩的全面社会压力战?

礼和码头是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一个中型码头,主要装卸来自长江腹地的粮食、原料和部分欧洲进口的工业品。空气中常年混杂着河水腥气、货物霉味和汗臭。工人们大多隶属于不同的同乡帮派,在凶狠的工头和大班皮鞭下,从事着极其繁重且危险的劳动,工资微薄且常遭各种名目的克扣。伯恩公司接手后,为了最大化利润,管理更为严苛,劳资矛盾早已是一堆晒干的柴薪。化工厂事故,尤其是“毒气泄漏”这个词,成了点燃这堆干柴的最后火星——工人们担心化学品运输和残留物会危及健康,更借机将积压已久的怨气彻底宣泄出来。

黛调整着望远镜的焦距,目光如手术刀般剖析着罢工现场。她注意到,工人们的口号虽然直接,但某些标语牌的措辞却超出了普通苦力的知识范围,带有一定的煽动性和针对性。罢工初期显得有些混乱,但很快,几个看似核心的人物开始站出来维持秩序,引导人群,避免与第一时间赶到的码头巡捕发生直接暴力冲突。这种逐渐显现的组织性,让黛更加确信,背后有力量在引导。她特别留意那些在工人中穿梭、衣着稍显体面、或不断与核心人物交头接耳的生面孔。其中一个人引起了她的注意:他戴着鸭舌帽,穿着半旧的工装,但脚下却是一双与码头环境格格不入的、相对干净的皮鞋,而且他看似在激动地呼喊,眼神却异常冷静,不断扫视着周围,像是在观察局势,又像是在寻找什么。

罢工的人群并非乌合之众。黛观察到,他们的行动似乎遵循着某种不易察觉的节奏。当几个领头者同时举起左手握拳时,呼喊声会达到一个高潮;当有人做出看似随意抹汗的动作,但手掌在额头停留片刻时,人群会稍微向某个方向移动。更巧妙的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