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敲打永福杂货铺的铁皮屋檐,发出单调而急促的声响,仿佛为这危险的夜奏响紧张的背景乐。铺内狭小潮湿,空气中混杂着廉价烟草、受潮的干货和一丝若有若无的霉味。唯一的光源是柜台上那盏煤油灯,灯焰不安地跳跃着,将肖衍和“账房”的身影投映在斑驳的墙壁上,扭曲、放大,如同两人此刻紧绷的心绪。
对肖衍而言,成功摆脱追踪、抵达安全屋仅是喘息之机,手中胶卷承载的重压并未减轻。对“账房”——这位以杂货铺老板身份潜伏多年的老牌特工——而言,每一次接头都意味着暴露的风险,他必须用最快的速度评估情报价值与来者安全。对那位在雨夜中机警脱身的老赵,他已回到破旧的家中,对今夜之事闭口不谈,只将多得的车资紧紧攥在手心,心中混合着后怕与一丝莫名的慰藉。而在特高课,负责跟踪的小特务正战战兢兢地向苏黛汇报眼线丢失的噩耗,空气中弥漫着办事不力的恐惧。至于东京大本营的某些战略家,他们正等待着上海方面送来的“成绩单”,以评估其“以战养战”策略的实效。
肖衍将那枚微缩胶卷——外面已细心地裹着一层防潮蜡纸——递给“账房”。他的手指冰凉,但动作稳定。“东西到手了,但回来时遇到了尾巴,靠一个黄包车夫甩掉了。不确定是否彻底干净。”“账房”——一个面容沧桑、眼神却锐利如鹰的中年人——接过胶卷,并无多余言语,只微微点头。他迅速走到里间,拉严窗帘,取出一套精巧的显微阅读设备。熟练的操作下,胶卷上的密文被投射到毛玻璃屏上。室内只剩下纸张翻动、仪器细微的咔哒声以及窗外永不停歇的雨声。
“账房”真名已无人知晓,岁月和潜伏生涯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他穿着粗布短褂,指甲缝里嵌着些许货品的污渍,完美融入市井。然而,当他专注于情报时,那种精干、敏锐的气质便无法掩盖。他性格极度谨慎,甚至有些多疑,这是多年刀尖跳舞养成的生存本能。他的动机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也混合着一种对精密操作本身的热爱。此刻,他正逐字析读情报,眉头越皱越紧。
情报并非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经过初步分析的报告,其中巧妙地嵌入了一种类似“经济脉搏”的趋势图,直观展示了“军票强化政策”实施后,重要战略物资(如粮食、棉纱、药品)从华东地区流向日军控制节点的加速情况,以及伴随而来的市面物价指数陡峭上升的曲线。这张简单的图,胜过千言万语,触目惊心地揭示了该政策的掠夺本质。
“账房”的分析冷静而残酷:“政策核心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