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宦官王振(第1页)

王振是明初蔚州?今河北蔚县?人,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于是他便自阉入宫。

史称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其实这也是一切『奸』佞宦官取得昏庸帝王信任的先决条件。大臣立身于朝,受明主赏识,靠的是才能和机遇,而无耻小人就只能靠‘狡黠‘二字了。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大抵昏君与『奸』佞之间都有一种很难言说的‘缘分‘,并不单纯是手段的问题。英主和贤臣有时也会这样。比如唐太宗善于纳谏,却也只愿意听魏征的,别人向他进谏,他一样要发火,还得魏征出来解围。王振也是一样,当时宫中也有很多宦官,论『奸』佞、论狡黠他也未必便是超群的,如宣宗宠爱太监金英等人,王振并没能夺去金英在宣宗心目中的地位。而他一遇到英宗,便如鱼得到水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了。

宣宗在宣德十年?1435?正月病死,英宗即位,改元正统。这时,英宗年仅9岁,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太皇太后张氏?英宗祖母?垂帘听政。张太后虽然秉政,并不处理国家政务,而是把国家一切政务交给内阁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处理,这也是明朝的一个好传统,只有明朝没有太后专权外戚『乱』政的事。英宗即位后,很自然要重用自己喜爱的人,王振便越过原司礼太监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这倒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一朝天子一朝臣,宦官也不例外。

司礼监是明代宫廷里24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总管宫中宦官事务,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替皇帝掌管内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传皇帝谕旨等,由于此职事关机要,历来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担任。后来,随着‘票拟‘制度的形成,皇帝最后的裁决意见,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称为‘批红‘。奏章经过‘批红‘以后,再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宦官掌握了‘批红‘大权,实际上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这些宦官成天在皇帝旁边,善于察言观『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简出、和外廷官接触少的弱点,欺上瞒下,假传谕旨或歪曲篡改谕旨,以售其『奸』。英宗把这样一个重要官职交给王振,为他日后擅权开辟了道路。

但是张太后垂拱而治,三杨忠心秉政。由于他们都是前朝元老,威望很高,王振自知难与匹敌,还不敢放肆,只好采取两面派手法,等待时机,再行窃权。为此,他对张太后和三杨百般殷勤,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